当觥筹交错成为生活的常态,我们的肝脏正在默默承受着酒精的侵蚀。肝病专家常怀利主任指出:“酒精性肝病就像温水煮青蛙的过程,早期症状隐匿却逐步累积成灾。”让我们跟随他的专业视角,揭开这种疾病的真实面目。
大多数患者最初感受到的是胃肠道不适。餐后饱胀感如影随形,食欲逐渐减退,看到油腻食物甚至产生恶心反胃的反应。这些看似普通的“小毛病”实则是肝细胞受损后胆汁分泌异常的表现。部分人还会经历不明原因的腹泻或便秘交替出现,肠道菌群失衡正在悄然发生。此时若进行肝功能检测,往往会发现谷丙转氨酶(ALT)、谷草转氨酶(AST)轻度升高,尤其是AST/ALT比值大于2时具有重要诊断意义。
常医生特别提醒:“很多商务人士误以为应酬后的不适只是暂时性的,殊不知这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。”他建议长期饮酒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基础肝病筛查,包括血清酶学检查和肝脏超声。
随着病情发展,一系列典型体征开始显现。最引人注目的是面色改变——原本红润的脸庞变得晦暗无光,前额、鼻尖等部位可能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形成的蜘蛛痣。手掌大小鱼际处发红(肝掌)也是重要标志,按压后褪色的特点可与其他皮肤病变相鉴别。更值得关注的是黄疸的出现,巩膜黄染往往先于皮肤发黄被察觉,尿液颜色加深如浓茶色,而大便却因胆红素缺乏呈现陶土样浅色。
腹部症状也在加剧。右上腹隐痛或钝痛感持续存在,劳累后尤为明显。肝脏肿大导致的肋缘下叩击痛需要引起重视,这提示肝包膜受到牵拉刺激。实验室检查可见γ-谷氨酰转移酶(GGT)显著升高,通常超过正常值上限5倍以上,这是酒精性肝病的特征性指标。
当疾病进入失代偿期,并发症接踵而至。腹水形成使腹部膨隆如鼓,移动性浊音阳性提示大量液体潴留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最危险的急症之一,呕血、黑便等症状可能突然发生。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牙龈出血不止、皮下瘀斑频发,轻微擦伤也可能血流难止。神经系统同样受影响,双手出现扑翼样震颤预示着肝性脑病即将来临,患者还可能表现出性格改变、计算力下降等精神异常症状。
常怀利强调:“从第一口酒到肝硬化平均需要10-15年,但个体差异极大。”他分享过一个典型案例:一位38岁的销售经理因工作需要每日半斤白酒下肚,确诊时已出现脾功能亢进和血小板减少,后悔莫及。
早期识别依赖于对高危人群的关注。男性每日纯酒精摄入量>40克(相当于50度白酒1两),女性>20克,持续5年以上即属危险群体。影像学检查中,CT显示肝脏密度普遍降低,肝内血管显影模糊;MRI则能更敏感地捕捉到脂肪浸润区域的改变。
治疗的核心永远是戒酒。研究表明,完全停止饮酒后3个月内,约60%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可恢复正常。营养支持同样重要,高蛋白饮食有助于肝细胞再生修复,维生素B族补充能改善代谢紊乱。对于已经出现纤维化的患者,使用美他多辛促进乙醇代谢产物排泄具有积极意义。
站在诊室窗前看着暮色中的城市灯火,常医生感慨道:“酒精性肝病不是突然降临的灾难,而是日积月累的选择结果。”他呼吁公众建立正确的饮酒观念——适量饮酒有益健康,过量则伤身害命。毕竟,健康的肝脏才是享受生活的真正资本。